2013/01/11 10:51 PM
經過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的天后廟。
天后廟建於1860年代,逾百年歷史,已被例入一級歷史建築物。
其實經過天后廟無數次,今日决定入去參觀一下。
油麻地天后廟前的一個廣場,裡頭有數十棵已超過百年歲的參天老榕樹,以前稱之為「榕樹頭」,是油麻地的地標。目前已改建為「油麻地休憩公園」。

休憩公園內的牌石長凳中間有個扶手分格,相信是防止有人睡在長凳上而設計的。
經過公園,便是天后廟。
據資料顯示:
油麻地天后廟於1865年由當地的水上居民所建,原為油麻地海邊的一座小廟宇,當時位置約於今日的北海街一帶。1870年,油麻地居民重修該天后廟。1874年甲戌風災,原廟被摧毀。當地居民遂籌募經費重建,1876年選取現址開始動工,1890年始告全面落成。
經過油麻地廟街近眾坊街的天后廟。
天后廟建於1860年代,逾百年歷史,已被例入一級歷史建築物。
其實經過天后廟無數次,今日决定入去參觀一下。
油麻地天后廟前的一個廣場,裡頭有數十棵已超過百年歲的參天老榕樹,以前稱之為「榕樹頭」,是油麻地的地標。目前已改建為「油麻地休憩公園」。
油麻地休憩公園內的牌坊:

休憩公園內的牌石長凳中間有個扶手分格,相信是防止有人睡在長凳上而設計的。
經過公園,便是天后廟。
據資料顯示:
油麻地天后廟於1865年由當地的水上居民所建,原為油麻地海邊的一座小廟宇,當時位置約於今日的北海街一帶。1870年,油麻地居民重修該天后廟。1874年甲戌風災,原廟被摧毀。當地居民遂籌募經費重建,1876年選取現址開始動工,1890年始告全面落成。
1916年,油麻地天后廟再被修葺,同時其部份事務開始被廣華醫院接手管理,以補貼醫院經費。1931年,東華醫院、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统一為東華三院,而天后廟由東華三院接管。
油麻地天后廟於1969年至1972年重修,並與鄰近的油麻地城隍廟、油麻地社壇及油麻地書院合併運作及管理。
油麻地天后廟以天后廟正殿為中,兩側則建有油麻地觀音樓、油麻地城隍廟、油麻地觀音樓社壇及油麻地書院,各座建築主祀不同的神靈。
天后古廟:


廟頂的1916年石灣瓦脊,依然保存至今。

城隍廟:


觀音古廟本來是一座「福德祠」。「福德祠」的石刻門額,是建築時立於廟門頂上,原本是一座土地廟,但是後來安奉觀音菩薩,便在廟門之上,裝上一塊大橫額,上書「觀音古廟」四字。於是原本屬於土地廟的福德祠,就成了觀音古廟了。
「福德祠」的石刻門額仍在,但有人刻意貼上「恭」、「喜」、「發」、「財」四個字去覆蓋着,還隱約可以見得到。
觀音樓社壇:



觀音古廟和城隍廟之間的一道門、叫作「潛通」。
城隍廟和天后古廟之間的一道門、叫作「云梯」。
天后古廟和觀音樓社壇之間的一道門、叫作「月步」。
觀音樓社壇觀音樓社壇和油麻地書院之間的一道門、叫作「餘留」。

油麻地書院:


廟的背後:
再向前行,位於油麻地彌敦道和眾坊街 (原名公眾四方街)交界, 有一個「眾坊街休憩花園」:

入口處有個牌坊。望上去是「九龍獻瑞」,從花園內望出去便是「別有洞天」:

涼亭:

園內有小橋、水池和石壁。
水池內種了一盆盆的蓮花:



另一邊的水地種了竹,而石壁上刻了花、鳥和竹的圖案。
油麻地中華書局分局位於彌敦道450 號,樓高三層,有多種文化圖書供讀者選擇。中華書局在上址已有幾十年歴史。即使有另一間書店開在附近,五姑娘還是喜歡在這裡選購。
每當五姑娘進入那家新開的書店,一個工作人員立即出現在左右,近距離盯着,有被人像賊一樣看著的感覺,很不舒服。難怪它總是冷清清。
中華書局充滿着看書的氣氛。那裡的工作人員不會打擾你。只要你喜歡,任您逗留多久都可以,亦不會介意打書釘而不買書的客人。如果需要幫助尋找書籍,去收銀處便有人會提供協助。
最近更增設全新電子書架供客人試閱。但五姑娘發現大部份人都是比較傳统,習慣一書在手,暫時較少人使用。

五姑娘愛買書,今次是一本「足部按摩」:
去澳門鵞記渣咋吃甜品:

當然是吃著名的渣咋:

渣咋裡面有紅豆、綠豆,紅腰豆、西米、芋頭、花生、等等,加上椰漿和花奶。有點像台灣的八寶粥,全都是豆類。豆也煮得夠稔,又煮夠結,椰香味濃,加上花奶,變得滑溜。讚不絕口。只售$19。加上地方清潔,值得推介。
途經一個賣髮飾檔口,放林林總總的蝴蝶髮夾吸引住。

檔主推介這個韓國造的楦鞋器,說它撑力較強,長寬永久定形。原價$150。一番討價$145成交。
五姑娘又遇見示範,賣擦洗棉,專刷不銹鋼。就算是燒焦變了,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刷得乾乾淨淨。
媽媽的住家菜:

正!
媽媽家裡有一個不銹鋼煲,不知何時燒焦變黑了。大家姐叫它做「黑煲」。
飯後,五姑娘拿了一塊擦洗棉來作實驗。

嘩,真的有效。五姑娘只是輕輕地拖擦,轉眼便把黑色去掉。
再擦多一擦,就好像全新的模樣。
媽媽看見很開心,五姑娘亦高興 ~ 今次買對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